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九次全球招聘公告
(2017年诚聘英才启事)
学校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其前身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成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首批试点高校。
学校气象学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大气科学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地球科学和工程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领域)7个,本科专业55个,涵盖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3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与装备4个学科获二期项目立项,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列入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名单;控制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学科获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大气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和环境科学4个专业获得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初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学科为高峰,以信息、海洋、环境、管理等学科为高原,以基础学科为高地的学科生态圈。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多人,研究生2900多人,学位留学生500多人。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广聚天下英才,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近期公布的《2017中国大学评价》中,我校名列第93。自2006年以来,已先后八次面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海内外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共800多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青年千人计划”专家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另有各类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江苏省创新团队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和教学团队22个。
“十三五”期间,我校将继续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政策,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我校现启动第九次全球招聘工作,竭诚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追逐梦想,共创未来辉煌,学校将为您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宽广的事业发展平台。
一、招聘岗位及学科领域
我校地球系统模拟中心、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中心、耶鲁大学-南信大大气环境中心、光电研究院、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等10个研究平台和大气科学学院等17个学院面向全球招聘200名有关学科、方向高层次人才。
热忱欢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依托我校申报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双创计划”等各类人才项目。
重点面向以下学科引进人才: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应用气象学、水文气象学、海洋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遥感与测绘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史、艺术及设计学等学科专业领域。
(友情提示:当表格宽度显示不全时,请左右滑动表格浏览)
岗位 编号 |
招聘院部 /研究平台 |
专业或研究方向 | 学历学位要求 | 其他资格条件 | 院部/研究平台 联系人 |
报名联系电话及 报名表发送邮箱 |
---|---|---|---|---|---|---|
1 | 地球系统模拟中心 | 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碳循环;海冰的数值模拟;大气化学;气溶胶与云的相互作用;大气物理过程参数化(积云,辐射,边界层);海洋数值模拟;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古气候的数值模拟;并行计算和改进模式的计算效率;应用模式进行气候变化、高分辨率灾害天气模拟。 |
潘老师 | 025-58695723 apan_nju@aliyun.com |
2 | 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中心 | 卫星资料同化、数值预报、卫星资料误差估计和订正等相关方向 | 博士研究生 | 具有美国大学大气科学博士学位,不仅有在卫星资料方面的科学论文、还要具有丰富的与卫星资料有关方面的工作经验。 |
刘老师 | 025-58731186 dqkx@nuist.edu.cn |
3 | 耶鲁大学-南信大大气环境中心 | 大气科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应用气象学 | 博士研究生 | 招聘从事城市圈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大气中同位素观测、地-气、湖-气相互作用观测和模型、中尺度气象、城市气象、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大气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发表高质量SCI(E)论文3篇以上(限一作或通讯作者)。 |
徐老师 | 025-58699890 001638@nuist.edu.cn |
4 | 光电研究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 | 博士研究生 | 招聘光通信、大气光信息处理、光传感、光学测量及加工、光学医疗、光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人员,有工程实践经验和软硬件开发背景的优先。 |
刘老师 | bo@nuist.edu.cn |
5 |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等专业 |
博士研究生 | 要求发表SCI或SSCI检索论文或本学科中文权威期刊论文2篇及以上(一作或通讯作者)。 |
王老师 | 025-58731549 wangjunhh@sina.com |
6 |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 数量经济学等专业 |
博士研究生 | 要求发表SCI或SSCI检索论文或本学科中文权威期刊论文2篇及以上(一作或通讯作者)。 |
王老师 | 025-58731549 wangjunhh@sina.com |
7 | 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博士研究生 | 1、论文要求:近五年第一作者发表3篇CSSCI论文;2、研究方向:气候、环境、能源政策等研究方向优先考虑。 |
李老师 | 025-58731210 ggx@nuist.edu.cn |
8 |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 气象学、环境科学、 管理类专业 |
博士研究生 | 近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及以上SCI(E)论文或4篇CSSCI期刊论文,能够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有较强的决策咨询报告写作能力和实证分析能力。 |
曾老师 | 025-58731224 nuist_thinktank@163.com |
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 | 生态文明、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 博士研究生 | 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C刊论文3篇以上。 |
卞老师 | 025-58731340 691729803@qq.com |
10 | 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 科学技术史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学科带头人为主 |
赵老师 | 025-58731365 xiao@nuist.edu.cn |
11 | 大气科学学院 | 大气动力学、天气学、大气辐射、卫星遥感、资料同化、数值预报、气候系统与变化 | 博士研究生 | 有较强的大气科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能力;研究方向为大气动力学、数值预报、卫星和雷达遥感等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发表SCI(E)论文2篇以上(一作或导师一作,本人二作)。 |
刘老师 | 025-58731186 dqkx@nuist.edu.cn |
12 | 大气物理学院 |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 雷电科学与技术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云降水物理过程参数化、卫星和雷达遥感技术及应用、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空气质量预报、雷电监测预警及防雷技术工程等。要求有独立研究能力,在国际SCI(E)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及以上。 |
龚老师 | 025-58699771 001450@nuist.edu.cn |
13 | 应用气象学院 | 应用气象学 | 博士研究生 | 一般要求以第一作者至少发表2篇3区以上SCI(E)文章;防灾减灾、城市气象、交通气象、3S技术二次开发等重点发展方向,要求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SCI(E)文章。 |
吴老师 | 025-58731193 yqqian@nuist.edu.cn |
14 | 海洋科学学院 | 海洋遥感、物理海洋学、海洋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学、海洋技术、海洋地质学、全球环境变化、地球流体力学 | 博士研究生 | 有较强的数物基础,能胜任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能力强、发表过SCI(E)论文2篇及以上(一作或导师一作,本人二作,但本人一作论文至少1篇)。 |
丁老师 | 025-58695698 dingbin1217@nuist.edu.cn |
15 | 水文气象学院 | 大气科学、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水生态环境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领域为:主要从事水文气象河流集合预报模式的研究开发、雷达技术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水文气象及生态环境耦合模型的开发和应用、降尺度技术在水文水资源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
谢老师 | 025-58731556 xqian@nuist.edu.cn |
16 | 地理与遥感学院 | 地理学(地表过程)、全球变化、地理信息系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 |
博士研究生 | 有较好的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及以上SCI(E)论文,学科建设急需的测绘和, 遥感工程专业, 人, 才可以适当放宽。热爱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性格开朗,身体健康。 |
徐老师 | 025-58695739 jerry410@foxmail.com |
17 | 信息与控制学院 |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应为:1、机器人及其控制技术;2、大数据分析技术;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
潘老师 | 025-58731059 xkky@nuist.edu.cn |
18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水声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第一作者发表2篇以上SCI(E)论文。 |
李老师 | 025-58731196 lileidawu@126.com |
19 | 计算机与 软件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应聘者须具有良好的学术科研背景,近3年发表计算机学科SCI(E)论文数不少于2篇。 |
王老师 | 025-58731323 nuist_zp@126.com |
2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环境、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处理技术、环境材料等;第一作者发表SCI(E)文章不低于2篇。 |
郭老师 | 025-58695609 huankeyuan@nuist.edu.cn |
21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统计学、空间天气学 | 博士研究生 | 综合素质好,基础扎实、训练有素,能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能力强、科研经历丰富、科研成果丰硕,有发表的高质量论文。 |
胡老师 | 025-58731380 15951660183@163.com |
22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物理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光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 博士研究生 | 综合素质好,基础扎实、训练有素,能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能力强、科研经历丰富、科研成果丰硕,有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同等条件下有海外经历的优先。 |
连老师 | 025-58731032 lianyi@ nuist.edu.cn |
23 | 公共管理 学院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管理、行政管理 | 博士研究生 | 1、论文要求:近五年第一作者发表3篇CSSCI论文;2、研究方向:气候、环境、能源政策等研究方向优先考虑。 |
李老师 | 025-58731210 ggx@nuist.edu.cn |
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理论经济学、社会学、中国史 | 博士研究生 | 第一作者CSSCI论文3篇以上,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李老师 | 025-58731203 marx@nuist.edu.cn |
25 | 经济管理 学院 | 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 | 博士研究生 | 第一作者发表SCI(E)/SSCI期刊论文或中文权威期刊、CSSCI论文。 |
王老师 | 025-58731549 wangjunhh@sina.c, om |
26 | 语言文化 学院 | 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史、法语、德语 | 博士研究生 | 在海内外正式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以上;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文学、文化;科学技术史含有关自然科学史方向。 |
赵老师 | 025-58731365 xiao@nuist.edu.cn |
27 | 传媒与艺术学院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艺术学、艺术与科技 |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从事数字媒体、游戏、网络、影视特效等领域者,具有项目或公司工作经验优先;设计艺术学、艺术与科技专业要求会展方向优先或有会展工作经验者优先。 |
景老师 | 025-58699883 medart@nuist.edu.cn |
序号 | 平台类别 | 平台名称 | 主要依托学院 |
---|---|---|---|
1 |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 | 大气科学学院等 |
|
2 |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大气科学学院 |
3 |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
大气科学学院 |
4 | 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环科院、信控院等 |
|
5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
应用气象学院 |
6 | 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7 | 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 重点实验室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
8 | 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
9 | 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
信息与控制学院 |
|
10 | 江苏省大气海洋光电探测重点实验室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
11 | 省级工程中心 | 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 |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12 |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13 | 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
14 | 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海洋科学学院 |
|
15 | 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信息与控制学院 |
|
16 | 局校共建实验室、研究 中心 |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
大气物理学院 |
17 | 局校共建民用航空气象研究中心 |
大气科学学院 |
|
18 | 局校共建毫米波气象雷达系统重点实验室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19 | 海洋动力遥感与声学实验室 |
海洋科学学院 |
|
20 | 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 “气象云平台及应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21 |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 基地 | 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 |
经济管理学院 |
22 |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23 | 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
24 | 江苏省首批“省特”基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南信大) |
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
25 | 省级智库(普通高校“全国十强”) |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
大气院、环科院 公管院 |
二、招聘对象和条件
引进人才须政治素质好、学术造诣高、团队意识强,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工作认真,作风正派。引进人才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
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知名奖项获得者;在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任职的国际知名学者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顶尖人才。
待遇支持:全职年薪不低于100万元,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在薪酬、住房和安家费、人才启动经费、配偶子女安排、学术助手和行政秘书配备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政策,具体内容面议。
(二)第二层次
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以上奖励的第一完成人、海外著名大学教授、江苏省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领军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待遇支持:全职年薪不低于80万元,安家费150-300万元,学校根据需要给予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帮助搭建团队,配备科研助手或行政秘书,提供过渡周转房,并可申购学校人才引进留用房(按优惠价格不高于5000元/平米),具体面议。
(三)第三层次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著名大学副教授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拔尖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待遇支持:全职年薪不低于40万元(其中国家“青千”年薪不低于45万元,国家“优青”年薪不低于60万元),安家费60-120万元,学校根据需要给予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帮助搭建团队,配备科研助手,提供过渡周转房,并可申购学校人才引进留用房(按优惠价格不高于5000元/平米),具体面议。
(四)第四层次
优秀博士(后)、博士教授、博士副教授。重点引进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或有一年及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博士(后)。优秀博士(后)年龄一般在35周岁及以下。
待遇支持:工资按国家和江苏省标准执行,校内奖励性绩效按学校副教授或教授待遇标准发放;安家费20-50万元;提供过渡周转房或按600-1000元/月标准发放2年租房补贴;学校根据个人情况和学科平台条件给予一定科研支持,自然科学类提供10-50万元启动经费,人文社会科学类提供5-30万元启动费。其中特别优秀的待遇面谈,可在原待遇基础上额外提供每年5-15万元的“长望津贴”,适度上调安家费和人才启动经费。
引进人才来校后获得国家“青千”、国家“优青”及以上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或项目的,在获批的次月起调整至相应年薪;引进人才来校工作满三年,每年可竞聘学校“长望学者”计划A、B、C层次,竞聘成功的可享受相应的长望津贴。
同时热诚欢迎优秀人才以团队形式来校工作,学校将为团队提供各方面保障。
三、招聘程序
(一)报名推荐
1、报名时间:2017年1月—2017年8月,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常年进行,招满为止,长期有效。
2、有意应聘第一、二、三层次的人才,无需填写格式文件,请直接致电86-25-58731317或发电子邮件:jisai@nuist.edu.cn联系人事处(高专办)季老师或相关学院(中心);应聘第四层次的人才,请将相关材料电子版发送至相关学院(中心)联系人,发送主题请以“南信大第九次全球招聘+应聘***学院(中心)+姓名+中国博士人才网”格式注明,同时将电子材料抄送至学校人事处招聘专用邮箱:zp@nuist.edu.cn。
3、应聘第四层次人才需提供以下材料: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才引进公开招聘报名表.doc》;
(2)学历、学位、职称聘书复印件或扫描件;
(3)近五年3-5篇代表作复印件或扫描件及科技查新站出具的SCI/SSCI/CSSCI论文检索报告;
(4)教学、科研获奖证书和成果证明材料复印件或扫描件。
(二)面试、考核与录用
1、学校审核材料,根据报名条件,各个岗位择优确定参加面试人选;
2、应聘者按学校通知来校参加面试,专家组对应聘者进行综合测评和考察;
3、学校研究确定拟录用人选,体检合格后签订聘任合同;
4、拟录用人选办理相关录用报到手续。
对于第一、二、三层次的应聘人员,学校可简化程序,特事特办。
四、招聘联系与咨询
1、各学院(中心)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详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九次全球招聘岗位需求表》;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事处(高层次专家联络办公室)联系电话:
应聘第一、二、三层次人才:86-25-58731317(季老师)、58731027(丁老师)
应聘第四层次人才:86-25-58731143(徐老师);
电子邮箱:zp@nuist.edu.cn(投递简历邮件主题:南信大第九次全球招聘+应聘***学院(中心)+姓名+中国博士人才网)
通讯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事处;
邮政编码:210044